中药注射剂安全事件频发 再评价成最后的“救命稻草”
作为时代的产物,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近年频发,政策层面也开始逐渐收紧对中药注射剂的使用。在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看来,临床数据缺失,安全难以保障是大部分中药注射剂面临的最大问题,而迟迟未实际铺开的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可能是生产企业最后的“救命稻草”。
中药注射剂安全事件频发
近几年来,中药注射剂频繁出现药品安全事件。
2006年,曾在临床中用于清热、解毒等鱼腥草注射液引起多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并出现数例死亡,这直接导致当年6月鱼腥草注射液等7种注射剂被监管部门紧急叫停。数月后,鱼腥草注射液被当时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解禁,但只能用于肌内注射,还须在药品使用说明书上加注“警告:本品可能导致严重过敏反应!”字样的警示语,并须标明对本药品有过敏者、孕妇、儿童禁用。更早之前,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就已经出现,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有关鱼腥草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曾一度达到数百例,其中以过敏反应和输液反应为主。
2015年,江苏苏中药业生产的生脉注射液在广东引发多名患者不良反应。数据显示,2004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病例报告数据库共收到生脉注射液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508例。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病例报告中,过敏反应问题较为突出。
2017年9月,红花注射剂和喜炎平注射剂四批次药品在山东、新疆、甘肃等多地注射后出现十多例寒战、发热等不良反应,被原国家食药监总局紧急召回。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发布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17年)》显示,2017年中药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和口服制剂所占比例分别是54.6%和37.6%;2017年中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按照给药途径分布,静脉注射给药占84.1%。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创始人史立臣表示,临床数据缺失是中药注射剂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这就无从证明注射剂产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缺乏数据支撑,企业每往前走一步都十分困难,拿数据说话是最直接的,但其实一些企业并不敢去做临床(试验)。”
安全事件频发的同时,中药注射剂市场不容小觑,以前文提及的生脉注射液为例,根据中国市场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早在2009年,生脉注射液的年市场容量就已经达到12亿左右。另据新康界披露的数据显示,2013-2016年国内注射剂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6.7%,至2016年,国内注射剂用药规模达7577亿元,同比增长8.1%。按照增长情况计算,2018年的注射剂用药市场已经突破万亿元。数据显示,中药注射剂在其中所占据的份额约在12%左右,这也就意味着,中药注射剂市场规模或已突破千亿元。
中药注射剂企业业绩不佳
在频繁发生不良事件的同时,政策层面对中药注射剂也逐步收紧。近年来公立医院控费、辅助用药改革等,中药注射剂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2017年9月,各地开始实施新版《医保目录》,部分中药注射剂产品在医保支付范围内被限制了可采购使用的医疗机构范围,且有部分产品在医保支付范围的适应证上也受到限制。另外,从2017年下半年起,各省还陆续出台了重点监控药品相关文件,中药注射液成为重点监控对象之一,文件要求控制其使用比例和金额,以降低药占比和医保支付的压力。
新京报记者梳理部分中药注射剂代表企业2018年年报发现,政策层面的影响已在企业的财务数据中有所体现。其中,步长制药主要从事中成药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主要产品涉及心脑血管疾病中成药领域等,旗下拥有脑心通胶囊、稳心颗粒和丹红注射液三个独家专利品种,治疗范围涵盖中风、心律失常、供血不足和缺血梗塞等常见心脑血管疾病。2018年,步长制药实现营业收入136.65亿,同比下降1.44%,净利润18.88亿,同比增长15.29%。作为步长制药主力产品的丹红注射液,截至2017年12月,丹红注射液因不良反应频发等原因,已明确被浙江省、安徽省等9个省份纳入了辅助与重点监控用药目录。这一数字还在扩大,根据多个省份出台的重点监控药品和辅助用药目录,丹红注射液被梳理出至少在11个省(市)26次被预警(严格监控)、限制使用,甚至随时面临停用风险。
昆药集团2018年实现营收71.02亿元,同比增加21.35%,净利润3.36亿元,同比增加1.65%。昆药集团也表示,近年来中药注射剂受到了越来越严格的管控,辅助用药及重点监控目录也呼之欲出,一旦主要产品被纳入,会对销售规模造成负面影响。
大理药业主营业务为中、西药注射剂的生产与销售,现有20个品种44个规格的注射剂药品批准文号,具备中药提取、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等生产能力。2018年,大理药业营收为4.01亿元,同比增长47.20%,净利润为1070.05万元,同比下降75.93%,净利润出现大幅降低的原因之一便是医保控费措施、用药限制政策的影响所致。大理药业也在年报中表示,随着国家基本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中药注射剂生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受到极大抑制。
中药注射剂再评价或是最后“救命稻草”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监管部门就已经开始着手解决中药注射剂的相关问题。
2007年,原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中药、天然药物注射剂基本技术要求》,2009年、2010年,《关于做好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生产工艺评价等7个技术指导原则的通知》相继发布。
2018年3月23日,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2017年度药品审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将研究启动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制定再评价技术指导原则。
在史立臣看来,监管层面已经意识到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可以说,再评价工作已经是中药注射剂企业最后‘救命稻草’”,以银杏叶注射剂为例,产品能够在国外销售,临床数据齐全无疑是重要因素。
但由于各种原因,中药注射剂再评价工作迟迟未进入落实阶段。史立臣表示,再评价是很多企业最后的机会,“有数据,有效性就能得到保障,医疗机构也就敢放心使用。”
(声明: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